狗叫、距离和审美
伊人风致
中国很早就有狗了吧,也就很早有了狗叫。老子说,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。这是比较早的对狗叫的纪录。老子自己养狗了吗,狗凶吗?如果养的是一条很凶的狗,它对来访者会狂吠还是不露齿的伺机咬上一口?好像孔子拜访过老子。孔子那时很年轻,一副勤恳求学的样子。我感觉孔子一直很年轻,即使他到了老年,也一直有一种年轻人才有的进取和好学的劲头。而老子据说一生下就已经进入老年,所以叫他老子。老子在孔子拜访的时候肯定也是一种寻求清静无为状态和心境。他对孔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那种劲头不烦吗?烦了的话,就使个眼色给他那早已经驯养熟练的狗:吠。狗就对这个不知无为只知进取的孔子狂叫不已,孔子只能跟老子拜拜了。后来孔子对狗的印象就很深,就想像,狗丧家了还有那股狗仗人势的威风吗?后来自己的学说不被接纳,自己也落在一种窘迫的境地时,狗的形象就立在了自己眼前,自己不很像一只丧家狗吗?
鸡犬之声相闻,其实犬声,是会阻止人们相往来的。所以陶渊明的桃源是几乎没有陌生人进入的。有陌生人的话,就会惹来狗叫不止的。狗叫深巷里,鸡鸣桑树颠。这个深巷是指离诗人比较远的一个巷子吧,肯定不是他经过的那个巷子,这只狗也不是向他狂吠的那狗,而这犬吠仅仅是一种鸟鸣山更幽的境界。深巷的犬吠在这里就有了审美的意韵。使人感觉乡村生活的那种宁静和淡泊。
狗叫只有在一定距离外才会产生审美。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这里也是闻,这个闻,是一种隔着墙隔着屋的闻,而不是面对犬的狂吠的那闻。这狗叫,肯定是在只听到一点动静的时候就大叫起来,后来听出来是主人的声音,就把这种狂吠改为呜呜的亲热讨好的声音了。要不诗人怎么就能从狗叫里听出来是归人而不是过客呢?
不知道为什么在读《捕蛇者说》的时候,读到“叫嚣乎东西,隳突乎南北”我一下子联想到那种狂乱的狗叫,那人的声音是嚣张的、横冲直撞的,而狗的叫声是拼命的嘶喊。因为跟人一直生活在一起的狗听到了不安的声音。
狗叫是有表情的,有讨好的叫,有威胁的叫,有愤怒的狂叫。而现在,是一种什么表情呢?在很远的一条巷子里,我听到一只狗在狂吠。这叫声使我想起了这与狗有关的诗文。继而又想,狗叫是可以审美的,但有个前提,那就是必须相隔一定的距离。我现在是在六楼的被窝里听到狗叫想到这些的,因为这狗叫威胁不到我的安全。如果一只狗狂叫着向我扑来,我除了吓得发抖,哪能想到什么审美? |